首页 资讯 正文

“虎峰”哈达飘过八千里 镇江援藏工作组续写新时代援藏故事

体育正文 116 0

“虎峰”哈达飘过八千里 镇江援藏工作组续写新时代援藏故事

“虎峰”哈达飘过八千里 镇江援藏工作组续写新时代援藏故事

大皖新闻讯 一条哈达系两城。自1994年(nián)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吹响对口援藏号角,镇江与拉萨达孜之间,筑起(zhùqǐ)一座跨越近4000公里(gōnglǐ)的"连心桥"。十批92名(míng)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奔赴,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mǐ)的“虎峰”达孜,与雄浑苍茫的每一座山峰(shānfēng)、每一座冰川不期而遇,10.48亿元援助资金精准落地,166个援藏项目扎根达孜。

青稞新绿的季节,第十批镇江援藏干部(gànbù)圆满完成任务,即将归来。“雪域高原情深长(shēncháng),镇江援藏谱新章”集中推介达孜活动日前(rìqián)举行,记者深入园区、医院、企业、社区、村庄等(děng)开展行进式、嵌入式采访,聆听“镇江人”踏上高原,扎根西藏、建功立业的铿锵足音。

达孜区邦堆乡拉萨河旁,一座(yīzuò)融合藏式风格的(de)白色建筑群拔地而起。全国最大的产业援藏项目(xiàngmù)——由(yóu)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引进的拉萨朗热酒村项目进入投产倒计时。项目总投资(tóuzī)超10亿元,预计8月建成投产,构建集“生产研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经济新业态。

“我们围绕‘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móuhuà)、高速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真正将项目打造成西藏(cáng)的示范名片。”拉萨朗热酒村项目管理部部长王亚庆(wángyàqìng)介绍,投产后(hòu)可年产成品酒5000吨以上,产值超10亿元,构建以“藏之(zhī)蓝(lán)”为主导品系,以藏之蓝轻养系列、文创系列为补充的洋河股份产品新矩阵,让地产青稞变“金稞”,带动青稞酒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过程中,镇江援藏干部就像项目的‘父母(fùmǔ)’一样操心。”王亚庆告诉记者,3年来,镇江援藏工作组全程保障项目建设,先后解决(jiějué)水、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帮助企业克服了开工(kāigōng)遭遇疫情、基础设施(jīchǔshèshī)空白等诸多困难,让青稞酒香飘产业援藏新路。

即将(jiāng)投产的朗热酒村项目,采用“产城融合、酒村融合、酒旅融合”模式(móshì),诸多业态将为当地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近500个。附近的邦堆乡(xiāng)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也如火如荼开展,在镇江援藏(yuánzàng)工作组和洋河股份的助力下,当地闲置资产得以盘活,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为推动达孜从“输血依赖”向“内生增长”转变,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先后组织专业队伍10余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dì)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总投资7.2亿元(yìyuán)的盛世未来城项目、总投资1.4亿元的新动能产业园(chǎnyèyuán)项目等正在(zhèngzài)密集推进。

拧开水龙头(shuǐlóngtóu),水流汩汩涌出,拉萨市达孜区雪乡扎西岗村(cūn)六组的曲尼卓玛看着女儿舀起清水、熬上酥油茶,笑意漫上眼角,“现在的水很清澈(qīngchè)!”

曲尼卓玛告诉记者,由于水源不(bù)稳定和设施老化等原因,过去每到雨季,家里的水都得沉淀一段时间再用,水质依然不好,“含沙量高(gāo),煮出来的茶(chá)都有一点泥巴味。”

转机始于去年。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shūjì)、常务副区长汤杲在走访中发现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饮水难、水难饮问题后,带领(dàilǐng)工作组积极顺应群众需求,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xiànchǎng)察看,并到村组及(jí)藏族同胞家中调研。

很快(hěnkuài),健康饮水工程(一期)项目正式实施,达孜区6个村民小组13个取水点完成维修、提升,生活饮用水43项常规标准全部合格,423户1667人从此喝上了“干净水、安心水”。紧接着(jǐnjiēzhe),健康饮水工程二期项目在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的(de)谋划(móuhuà)下紧密推进,即将造福(zàofú)更多达孜百姓。

在镇江援藏整体布局中,健康(jiànkāng)饮水工程是“精准滴灌”理念的缩影。3年来,镇江市(zhènjiāngshì)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累计实施邦堆乡乡村振兴示范、群众(qúnzhòng)文艺活动中心提升改造、叶巴村“幸福路”、溪桥工程等强基础、促(cù)民生项目(xiàngmù)11个,惠及农牧民群众8600余人,得到群众真心点赞。

早上9点,拉萨披上金色阳光(yángguāng)。达孜工业园区内,藏族青年次仁曲宗换上白大褂,熟练地启动验光仪。在她身后的玻璃柜台(guìtái)中,陈列着上千款光学镜片、太阳镜(tàiyángjìng)、框架、隐形眼镜(yǐnxíngyǎnjìng)、老花镜、护目镜,这里是西藏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眼镜卖场——达孜·丹阳眼镜城。

拉萨市年均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紫外线强烈,是白内(nèi)障等眼科疾病高发区域;镇江丹阳以“眼镜之都”闻名遐迩,镜片产量占全国总量70%。在镇江援藏工作者的牵线搭桥(qiānxiàndāqiáo)下,达孜·丹阳眼镜城落户达孜工业园区,20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内,设置有科普(kēpǔ)体验馆、丹阳眼镜文化长廊、精品销售区及验光(yànguāng)配镜(pèijìng)区,实现“企业有市场、群众得实惠、地方增产业(chǎnyè)”。

“凭借(píngjiè)丹阳(dānyáng)眼镜坚实的产业优势,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产品供应(gōngyìng)渠道。”达孜·丹阳眼镜城负责人张海清介绍,这里配备全自动进口验光(yànguāng)配镜设备(shèbèi)、全自动进口镜片加工设备以及其他先进的配套设备,多名国家二级验光技师、加工师坐镇,成为周边各族群众选购眼镜的首选地。

小眼镜转动大(dà)民生。张海清告诉记者,目前17位工作人员中,有15位是本地(běndì)藏族同胞,公司免费将员工送到丹阳接受系统培训课程,有的员工从农牧民转型为专业选镜配镜的技术人员,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生活(shēnghuó),“每个(měigè)月收入5000元左右,包吃包住,还有销售(xiāoshòu)奖励和提成,在这里是很不错的工作。”

当“日光城”遇见“眼镜之都”,更多暖心故事正在上演。每个学期,眼镜城都会(chéngdōuhuì)组织员工到周边县区的学校开展免费视力筛查、科普讲座等活动,携手丹阳镜片企业开展多场公益活动,向(xiàng)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学校、达孜中学(zhōngxué)、达孜区中心小学等捐赠了近5000副眼镜产品。达孜·丹阳眼镜城还(hái)结合(jiéhé)西藏地区高发眼疾的特征,因地制宜打造全公益性质的“眼健康(jiànkāng)科普体验馆”。

雪域(xuěyù)绽放"医疗格桑"

日前,达孜区(qū)市民陈女士到达孜区人民医院就诊,在江苏省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影像科医师於建军的指导下,达孜区人民医院开展该区首例增强CT造影检查,填补(tiánbǔ)了达孜区医疗影像技术(jìshù)的空白。

一批批医疗(yīliáo)援藏人员,带来高原上的“永续”守护。江苏省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组长(zǔzǔzhǎng)王辉介绍,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队员来自3家镇江市三甲医院,既有急诊、消化、医学影像方面(fāngmiàn)的专家,也有财务、医院管理方面的人才,不光带去医疗技术,还分享管理经验,提升(tíshēng)医院制度建设水平(shuǐpíng)。

帮助当地(dāngdì)医生学会“造血”,是镇江(zhènjiāng)援藏医生共同的心愿。通过“团队(tuánduì)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děng)形式,10位当地医师有(yǒu)了“镇江师父”。如今,儿童头面部外伤美容缝合、体表肿块切除术后美容缝合、肌腱损伤吻合术、CT增强造影、肠镜检查等5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当地落地(luòdì),“镇江经验”“镇江技术”推动达孜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升级。

筹建具有藏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医学科,成为这批援藏医疗团队(tuánduì)的重点(zhòngdiǎn)任务(rènwù)。“我们制定3年建设目标,送4名藏(míngcáng)医师赴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镇江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进修培训(péixùn)、提升技术。”王辉介绍,此外,团队分批选送病理、眼科、护理、超声等专科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共9人赴拉萨市、镇江市进修培训。

科室(kēshì)建好了、医技力量强了,医疗卫生事业(shìyè)在达孜一步步走上正轨,但(dàn)援藏医疗队的(de)心愿远不止(yuǎnbùzhǐ)于此。拉萨市城关区、拉萨师范高专(gāozhuān)、达孜区邦堆乡、唐嘎乡……医疗队入村、入寺、入校,开展送医药、送健康免费义诊、宣传及各类保障26余次,2500人次受益,免费发放药品6.5万余元,“心佑工程”“康馨工程”等深入百姓身边,护佑雪域高原群众的生命健康。

【记者手记】 把生命年轮刻(kè)在雪域高原

站在海拔超过4500米的扎叶巴寺悬崖边(biān),山风猎猎,经幡翻飞。脚下是镇江援藏(yuánzàng)工作组(gōngzuòzǔ)投资9000多万元打造的扎叶巴文化旅游景区,藏式民宿沿着援藏项目所修建的“幸福路”在山间错落排列。

远处,邦堆乡朗热酒村的白色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镇江市第十(dìshí)批援藏干部奔波协调(xiétiáo)了(le)3年,这个全国最大的产业类援藏项目即将投产,青稞白酒产业集群蓄势破土。

这一刻,30年的光阴在拉萨河谷奔涌(bēnyǒng)澎湃。

雪域古城,圣地拉萨。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de)“虎峰”——达孜工作生活,对于久居平原(píngyuán)的人来说,是(shì)一个极大的挑战。而对镇江援藏工作组来说,深入高原,“缺氧”只是“第一步”,追梦的人,注定要走得更(gèng)远。

采访中,皮肤黢黑(qūhēi)、高原红“上(shàng)脸”的援藏干部们很少提及环境的艰辛,3年过去(guòqù)了,他们喜欢上酥油茶,习惯了吃青稞糌粑,更对(duì)当地的文化与习俗如数家珍。从达孜(dázī)第一条水泥路“镇江路”到如今“四纵十横”路网,从一片荒滩到西藏自治区首个省级工业园区,援藏干部始终是先进理念、方法的“播种机”,用“镇江所能”解“达孜所需”。道路、园区、景点、医院、学校……镇江印记深深融入达孜大地,这背后是镇江人(zhènjiāngrén)接棒奔跑(bēnpǎo)的一个又一个3年。

人人皆知(rénrénjiēzhī)的格桑花,在藏语中意为“美好的时光”。第一批镇江援藏干部倪兆顺(nízhàoshùn)回忆起30年前的岁月时表示:“很有意义(yìyì),很值得!”第五批镇江援藏干部孙沛然说,达孜的发展速度超乎其想象,“从拉萨通一条高速公路(gāosùgōnglù)到林芝,现在也实现了。”

对口援藏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zhōng)的(de)一瞬,却在“虎峰”达孜的发展轨迹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丰碑。3年时间(shíjiān),对于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来说,生命的几道年轮,足以让荒滩崛起产业高地,让雪山(xuěshān)涌出惠民清泉,让他们与这片土地结下终身难忘的情谊。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批援藏(yuánzàng)干部(gànbù)圆满完成任务,达孜也成为他们口中“镇江的第九板块”。走过这里,你会感受藏族同胞的坚韧执着,更能(gèngnéng)体会到镇江人的援藏情怀。

归程亦是起点,第十一(dìshíyī)批镇江援藏干部接棒(jiēbàng)在即,三十载援藏播撒(bōsǎ)的种子已在高原沃土绽放生机,这份“奋斗在高原”的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必将伴随新时代的号角,续写雪域长青的壮美篇章。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图 / 邵丹(shàodān)

“虎峰”哈达飘过八千里 镇江援藏工作组续写新时代援藏故事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