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郑州」金水河:潋滟玉带绕绿城
「风物郑州」金水河:潋滟玉带绕绿城
「风物郑州」金水河:潋滟玉带绕绿城
位于兰考东坝头(bàtóu)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 杨其格 摄
□本报记者 方舟(fāngzhōu) 刘洋 薛世君 于晴 张体义
洛阳城南,伊水(yīshuǐ)两岸,龙门石窟伫立千载。
5月(yuè)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凝望崖壁间(jiān)镌刻的文明印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党的十八大(dà)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念兹在兹(niànzīzàizī)、殷殷重托。正值“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十五(shíwǔ)五”发展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此次考察意义深远。
站(zhàn)在宾阳三洞前凝望、思索。习近平(xíjìnpíng)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
“寻溯”,既是回望历史深处(shēnchù),亦是遥望前行方向。
“推进(tuījìn)文化(wénhuà)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的未来;“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河南的使命。
观乎人文(rénwén),以化成天下。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yìngshí)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fāzhǎnzhuàngdà)的丰厚(fēnghòu)滋养。
视之为“根基”,比之为“根脉”,以(yǐ)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shēnyuǎn)的战略考量,为古老文明焕发新的光彩(guāngcǎi)深远擘画——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bàogào)提出(tíchū)“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伟大复兴(fùxīng)的精神力量”……一系列新(xīn)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中(zhōng)华文明的重要(zhòngyào)发祥地之一,河南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
时空坐标中(zhōng)的河南,地处天地之中,八方辐辏,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丰富而关键(guānjiàn)的材料;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zuòwéi)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多年(sānqiānduōnián),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承载中华文明主根主脉。
文化坐标(zuòbiāo)中的(de)河南,贯通万年(wànnián)的文化遗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这里汇聚,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人先贤的思想光芒在这里熠熠生辉,儒、释、道在此交流融合……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形态,都(dōu)能从中原找到最初的根与芽。
向(xiàng)历史深处丈量文明厚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河南文化发展——
在黄河之滨,指出(zhǐchū)“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的根和魂”;
在南阳医圣祠,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sh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guībǎo)”;
在(zài)安阳(ānyáng)殷墟,强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在龙门石窟(lóngménshíkū),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chéngwéi)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我们的(de)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饱含深情(shēnqíng)的话语犹在耳畔。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hàodàng)。
何以绵延不绝(jué),何以生生不息?
“我家二里头,洛河村边流。”洛阳偃师一位普通职工创作的歌曲,近日在网络(wǎngluò)走红(zǒuhóng)。
就像歌词中所唱,“最美的中国(zhōngguó)从这里,一路写春秋。”
地处九州腹地的河南,星罗棋布着(zhe)65519处不可移动文物、17处国家考古(kǎogǔ)遗址公园等遗迹遗存。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bǎoguì)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是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周年。从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到(dào)跻身(jīshēn)全国前列,河南文物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一项项散落在中原(zhōngyuán)大地、令全人类为之骄傲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焕发新颜,绽放出更加耀眼(yàoyǎn)的光彩。
一直以来,对龙门石窟的修复保护从未停止。5月(yuè)1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马朝龙正在进行石窟测绘、病害监测。过去,受(shòu)技术所限,需要加固的地方用钢筋锚杆铆焊,填补裂缝只能用树脂浆液。如今,科技的加持使监测手段、灌浆(guànjiāng)材料、施工工艺(shīgōnggōngyì)等,都有了质的提升。X射线(Xshèxiàn)荧光仪还可以对脱落颜料残渣取样分析、鉴别成分,还原(huányuán)建造之初的装彩工艺。
河南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shuàixiān)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把考古发掘及(jí)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biànwèi)“主动提前”,加强系统性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历史(lìshǐ)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zàiyú)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更在于启迪后人、服务当下。
漫步郑州商城国家(guójiā)考古遗址公园,高高的城墙与茵茵绿草(lǜcǎo)之间,考古遗址公园、商都遗址博物院渐渐成为郑州“商都之心”。
河南是国内大遗址(yízhǐ)分布最为(zuìwèi)密集的省份,也是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应(yīng)天门遗址博物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地下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成为地上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chéngshìdìbiāo)。
“为了一个馆,奔赴(bēnfù)一座城”的现象越来越多,“预约已满”“错峰参观”的提示越来越频繁(pínfán),年轻人正悄然爱上“打卡”千年文明。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传递出的(de)是文化基因的觉醒、文化价值的认同(rèntóng)、文化自信的增强。
吸吮着中原文化的养分,河南的作家、艺术家以火热的创作实践,为人民抒写、抒情(shūqíng)、抒怀,文学(wénxué)、戏剧、书法、摄影、美术、杂技、民间文艺等迈入全国第一方阵(fāngzhèn),一批批精品闪耀全国。
“清晨(qīngchén)6点的板凳,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4月27日,安徽临泉县老集镇,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包围着舞台(wǔtái),万余名观众共同见证了一场属于豫剧的奇迹。老百姓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文化的力量(lìliàng)。
新时代的(de)河南,蘸着历史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花园口的黄河水,穿东风干渠,历两次(liǎngcì)沉沙,清凌凌(qīnglínglíng)地流过千年贾鲁河支流,最终注入龙湖。
这片宽阔湖泊,是先秦时代(xiānqínshídài)“天下九泽”之一,如今已崛起为(wèi)郑州新地标。仅今年“五一”假期,龙湖(lónghú)金融岛就接待游客65万人次,被誉为河南“陆家嘴”。
千年(qiānnián)湖水荡漾历史涟漪(liányī),商埠霓虹迸发经济活力,映照出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坐拥五千多年(wǔqiānduōnián)文明史的(de)河南,既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更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锦绣文章?
让经济融入人文(rénwén),让人文浸润经济。
一条(yītiáo)古丝绸之路,一条隋唐(suítáng)大运河,交汇于河南洛阳。这条路、这条河,既是商贸路、经济河,也(yě)是文脉路、文化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交往之道,多元文明在这里遇见、对话、互鉴、融合,深刻影响着(zhe)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往事越千年。千年后的河南,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却不断突破地理界限,“空陆数海”丝绸之路连接世界,“货通全国”与(yǔ)“买卖(mǎimài)全球”比翼齐飞,“米”字形高铁成网,出海新通道畅通,连南(liánnán)贯北、承东启西;3600多年的商代城墙(chéngqiáng)与“中国制造”的工厂车间遥相呼应,盾构机成为“争气机”;郑韩故城车马坑旁崛起新能源汽车城(qìchēchéng),比亚迪、宇通(yǔtōng)、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群雄逐鹿……
古老(gǔlǎo)而现代的文明撬动经济发展,又何止大国重器?
旅游,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这片中原厚土,辉映着周礼汉魂、唐风宋韵,也(yě)新潮涌动、活力满满。恰如《尔雅(ěryǎ)》中对“豫”字的(de)释义:“乐也、安也、舒也。”
行走河南,发一条爆赞的朋友圈,背景(bèijǐng)是名山大川,文案是经典名篇,读白居易写过的诗,走苏东坡踱过的桥,赏范成大望过的月(yuè),品欧阳修饮过的茶……总有一个瞬间,让(ràng)传说中的故事有了现实映照,那些历史中的人物仿佛就(jiù)在身边。
“汉服(hànfú)密度”最高的洛邑(luòyì)古城,“从前满街汽油味,如今两手胭脂香”,“汉服经济”带动消费8.8亿元;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创意园里,十八拍(pāi)音乐市集旋律悠扬(yōuyáng),八大匠造物集人头攒动,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带”;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商代古城墙与潮牌服饰、时尚餐饮等新业态混搭(dā)……总有一处地方(dìfāng),既能承载“更上一层楼”的白日奋斗,也能抚慰“低头思故乡”的夜晚乡愁。
经济与文化和谐共生,是文化名片与经济品牌之间的简单转换(zhuǎnhuàn)?是,却不止于此(cǐ)。
连续(liánxù)三届“当代文学颁奖”,让文学活动(huódòng)走进街巷、走进自然(zìrán)、走到市民中间,让“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累计吸引27亿人次(yìréncì)关注;“斜杠青年”们,白天穿梭在(zài)办公楼宇,夜晚则化身直播UP主、健身教练、探店达人……多重身份转换,体验不同人生,彰显新青年生活态度;商丘古城、顾家大院、水乡(shuǐxiāng)彭寨等历史街区,短剧拍摄热火朝天,演绎人间百态……
众多新兴文化(wénhuà)(wénhuà)现象、文化体验背后,是河南平等而开放的姿态、自由而放松的氛围、尊重而包容的价值,也构建(gòujiàn)着新的文化环境,塑造着新的文化精神。
安阳城北,古老洹河穿殷墟(yīnxū)而过。
气势恢宏的宫殿宗庙区(qū)、规模庞大的王陵区、庄重大气的殷墟博物馆,静倚悠悠(yōuyōu)洹水。
“殷墟我向往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坚定(jiāndìng)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hé)自豪感。”
2024年2月26日(rì)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以来,已有(yǐyǒu)200多万人次走进这里,触摸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记忆。
“每一位游客都(dōu)能与殷墟展开一场场深入对话,从甲骨文中(zhōng)领略辉煌灿烂的历史。离开时,他们(tāmen)带走的不仅是一段难忘记忆,更是对历史的深深敬意和根植于心的文化自信。”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zhàoqīngróng)由衷感慨。
文化自信(zìxìn)的根基,就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历史文脉的赓续。
5月18日,北京大运河(dàyùnhé)博物馆内,一对青铜鸮尊静静对望。
最吸引人的,不仅(bùjǐn)是精美造型和文化价值,还有它们相聚的故事。
这对分藏于河南博物院与中国(zhōngguó)国家博物馆的妇好鸮尊,自1976年(nián)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后,时隔近(jìn)半个世纪,在“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重聚。
世间最美好的相遇,往往(wǎngwǎng)恰逢其时、恰如其分。
立足(lìzú)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聚焦“两高四着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zhōngguóshì)现代化新篇章,河南豪情满怀、干劲十足(gànjìnshízú)!
黄河流经河南,过(guò)三门峡,经小浪底,出桃花峪,于兰考蜿蜒北上,在东营流入大海,每年造陆面积达3万亩(wànmǔ)。
不停汇纳,也不停创造(chuàngzào)。一如文化。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diāosù),而是流动的活水。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条河流,从过去,经现在,赴未来,奔腾(bēnténg)向前,生生不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